close
陰、陽五行學說,是古人觀察自然現象中歸納出來,用以解釋自然現象的一種思想體系及方法。
在陰、陽學說中,無論什麼東西,都有陰、陽的兩面相對立、而同時統一之;而且由此陰、陽對立的相互作用和不斷運動,遂成為宇宙萬物生成變化不息的原動力。
陰,指受不到陽光的一面。
陽,指能受到陽光的一面。
後世則將其廣泛用來說明一切事物的相對性與統一性,例如天與地,水與火,上與下,左與右,動與靜‧‧‧等其主要的區別,就是在剛、柔之別與動、靜之分。
其歸類原則大抵是:
(一) 從部位分陰、陽:即「天為陽、地為陰」,「外為陽、內為陰」。
(二) 從性質分陰、陽:即「水為陰、火為陽」,「日為陽,月為陰」。
(三) 從變化特點及趨向分陰、陽:即「陰靜陽躁、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」。
(四) 根據五行轉屬關係延伸、推論陰、陽:根據「陰中有陰…陽中有陽」及「陰、陽者,數之可井,推之可百…」原則也可進一步分理陰陽。例如「背為陽,陽中之陽,心也;背為陽,陽中之陰,肺也。」
全站熱搜